2019年6月5日 星期三

欢迎登陆官方网站

纪念陈能宽百年诞辰丨许身为国最难忘 诗词豪迈写人生
发布日期:2023-05-05    发布:未知

2023年4月28日,

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陈能宽院士百年诞辰


·1.png


陈能宽

著名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60年从中国科学院调入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九研究所(中物院前身),历任实验部主任、副院长、院科技委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副主任等职。陈能宽是中国核武器爆轰物理学的开拓者,多次在技术上参与领导和组织了国家核试验,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和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立下功勋。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参与领导、制订和实施国家“863”计划,任国家“863”计划激光领域首任首席科学家,为推动中国激光技术领域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能攻芯 则“天网”可破

从古“知兵”非好战

非创新 即“威慑”受阻

吾侪研讨要深思


这是20年前,80岁高龄的陈能宽为中物院发展战略研讨会的赋诗。


直到今天,他深邃的战略眼光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一直鞭策激励着后来者在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上不懈奋斗。


陈能宽以诗词闻名于科学界,

在核事业的发展进程中,

每一次重大突破和成功之后,

陈能宽喜欢用诗词来抒发情感。

这些内涵丰富的诗句,

既是大家艰苦奋斗真实写照,

也是对大家的精神鼓舞。

而填词作诗不仅是陈能宽传统文化最好的体现,

更是他家国情怀赤子心最好的抒发。

1923年4月28日,

陈能宽出生在湖南省慈利县一个普通士绅家庭。

他自幼聪敏好学,

1939年考入雅礼中学高中部。

·2.png

1940年陈能宽(左二)与雅礼同学合影


抗日救亡呼声激励他立下救我中华志向,

他刻苦学习,想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

1942年,陈能宽以优异成绩保送到

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学习。


·3.png

1946年大学毕业后,

陈能宽进入天津炼钢厂工作。

抗战胜利后的中国百业凋敝,

面对与理想脱节的现实,

陈能宽苦苦寻求出路。


1947年春天,

陈能宽与妻子裴明丽一同考取耶鲁大学。

他发奋苦读,仅用3年时间

便先后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


·4.png

1948年陈能宽和裴明丽在耶鲁大学合影


受国际形势的影响,

他和许多留学生一样被迫滞留美国。

凭借出色的学术能力,

陈能宽在美国前途似锦,

但他却归心似箭。

·5.png

1951年夏,留美中国学生在美国Medford湖畔商讨回国大计(左⑤陈能宽)


在与移民局一次次的斗争后,

1955年秋,陈能宽终于寻得机会,

携家人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

有美国朋友对他急于回到贫穷落后的中国不解,

他回答道: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

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新中国是我的祖国,

我没有理由不爱他。

这种诚挚,

就像是被爱神之箭射中了一样,

是非爱不可的。

正如鲁迅的诗句所说,

我是‘灵台无计逃神矢’啊。”


回国后,面对众多单位的邀约,

他选择到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

致力于新中国材料科学的研究。


·6.png

1960年1月19日,陈能宽(前排右5)在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合影


想到能直接为新中国贡献力量和智慧,

陈能宽不仅感慨:“为祖国做事,真好!


1960年夏,

正当他学术研究进入收获之际,

他却从同事和朋友们的视野中消失

他奉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所(注:中物院前身)

受命领导组织核武器研制相关工作,

从此,隐姓埋名,

在国际学术界和中国科技界

销声匿迹长达25年之久。


陈能宽带领年轻科研人员,

在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探索,

他身体力行,带领着年轻人,

从零开始,因陋就简

边学边做,日夜奋战

用最短时间做出了第一颗原子弹所需的起爆元件。

7.png
20世纪60年代的爆轰试验场(十七号工地)


1962年10月,

研制进入关键时期

陈能宽响应号召,

带头西迁青海221厂,

并以诗勉励诸位同事:

八百年前陆放翁,

一生但愿九洲同,

华章夜读精神爽,

万里西行意气浓。


在他领导组织下,

成功解决了核试验内爆物理学

与相关材料工程问题,

为我国首次核试验铺平了道路。


1964年10月16日,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陈能宽心潮澎湃,即兴赋诗:

东方巨响,大漠天苍朗;

云似蘑菇腾地长,人伴春雷鼓掌;

欢呼成果崔嵬,称扬举国雄飞;

纸虎而今去矣,神州日月增辉。

8.png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夕,陈能宽(右)、李觉在核试验场主控室里等待“零时”


之后,陈能宽又参与氢弹研制攻关。

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时,

他仍是试验现场的总负责人之一。


“两弹”突破后,

陈能宽继续带领队伍攻坚克难。


从20世纪70年代起,

陈能宽的精力投向核试验爆炸方式的转变,

核爆方式逐步转向平洞和竖井试验。

方式的转变带来许多新的技术难题,

陈能宽和研究团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代价

确保了每一次试验成功来之不易。


1978年10月,第一次竖井试验成功,

陈能宽写下“清平乐”一首:

削岩直下,欲把金石化。

点金有术细评价,人道花岗耐炸。

井边扬起轻尘,四海却传震情。

祝捷更添壮志,凝思万里新征。


我国只进行了45次核试验,

就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是有核国家中试验次数最少,

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核武器发展道路。


作为当时主要技术领导之一的陈能宽,

参与了大部分核试验的组织领导与实施工作。

为我国核武器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4年,

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周年时,

陈能宽即兴赋诗一首,其中:

“不辞沉默铸坚甲,

甘献年华逐紫烟”

正是他和同事们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共同写照!


1987年4月,

64岁的陈能宽出任863计划

某领域首任首席科学家,

这是他科学生涯中的第三次大转折。

以花甲之年履新,他不禁感慨:

不甘迟暮,壮心不已;

迎接挑战,奋飞莫停。


他组织全国各优势单位的科技力量,

从零起步,协同攻关,

为中国强激光技术在世界上

占有一席之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9.png

1996年11月25日陈能宽、王淦昌在上海光机所观看试验


1992年,

在中物院发展战略研讨会上,

受朱光亚、王淦昌、彭桓武、程开甲等推举

陈能宽挥笔题词,

其最为人传诵诗句:

“许身为国最难忘,

神剑化成玉帛酒,

共创富强”

共同表达了科学家们最深挚的家国情怀。


10.png


1999年9月18日,

陈能宽同邓稼先等23位科学家一起,

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陈能宽在自述中写道,

“我个人有幸和国家需要的这份工作联系在一起,

虽然只是沧海一粟,

但也聊以自慰。”

11.png

1999年9月18日,江泽民代表党和国家授予陈能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晚年的陈能宽在病床上,

常让身边人念诗,

每当听到这句诗,

就会捏紧右拳锤击着胸口,

轻声说到:“我们,我们!”


到后来,他已不能说话应答,

但每当听到那些慷慨激昂的诗句,

眼神中依旧会闪现无与伦比的神采。


2016年5月27日,

陈能宽平静地走完了一生,

他为国奉献,澎湃一生,

就像一曲昂扬不绝的长歌,

生生不息,久久回响。

而他书写的祖国科研“大文章”

留待后来者奋笔疾书,续写辉煌,

这便是今天我们对他最好的纪念!


来源:“中物院曙光视点”微信公众号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