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5日 星期三

欢迎登陆官方网站

像王淦昌一样的一流人物,给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了什么?
发布日期:2020-08-10    发布:未知

王淦昌(中)与杜祥琬(右)

一个再大的科学家也是从娃娃长大的,王淦昌是杰出的物理学家,但他也是从小男孩长大的。



“我从小就想着要做岳飞那样的人”


90岁的王淦昌曾讲起过一次游行经历。“五四”运动时,他12岁,还在上小学,老师带他们举着“打倒卖国贼”的标语上街游行,当地的老百姓夹道投给他们赞许的目光。“只想着能为国家的兴亡出点力就是光荣,大家就欢迎,否则会受人唾弃,岳飞和秦桧就是这样的例子,我从小就想着要做岳飞那样的人。

上海发生五卅惨案时,正在上中学的他和同学们一块上街去发传单,被一个印度巡捕给抓住了,对方问:“你为什么这样做?”王淦昌那时候已学了半年多的英语,他用英语跟那个印度巡捕说:“我在救自己的祖国,你在干什么?如果在你的国家发生了这样的事,你会抓他吗?”印度巡捕听后就把他放了,说:“你走吧。”


1928年,王淦昌在清华校园


1926年“三一八”惨案那天他也参加了游行。那晚,清华物理系的教授叶企孙激动地跟他说:“如果我们的国家像大唐帝国那样强,这个世界上有谁敢欺负我……只有科学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这一段话,他记了一辈子。


两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在德国留学时,王凎昌的导师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女物理学家。1934年,居里夫妇做实验,测到了中性的粒子,穿透力很强,不是一般的γ射线能达到的。王淦昌建议他的导师用探测器来做一下这个实验,当时导师没有采纳。不久以后,英国的查德威克做了这个实验,发现“中子”,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有了对中子的认识,才有了核裂变、反应堆、核武器等王淦昌后来回忆说,与发现中子擦肩而过,事实上是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1932年,王淦昌(右)在德国留学时与老师叶企孙(中)在一起


20世纪30年代初,他从德国回国。回国后比较长的时间,他在浙江大学任教。日本人打来了,浙江大学先迁到广西的宜山。宜山有个庙,当时成了学校的校舍。因为也不够大,就在空地上搭了很多大草棚子;没有桌子,也没有凳子,老师就站着讲课,学生站着听课。

那时候,王淦昌得了肺结核,但他还在油灯下研究中微子探测。他曾提出测量中微子存在的方法,可惜那个时候抗日战争,教室是“大草帽”,没有实验条件。王淦昌就把这个文章送给了中国的物理杂志,物理杂志每年只出一期,就又送给美国一家国际上最著名的物理学杂志发表了。

美国人阿伦拿去做实验,发表了文章确认这个中性粒子的存在。但这个实验,王淦昌看到后觉得还不够理想。1947年,他又在 Physical Review上发表《建议探测中微子的几种方法》。阿伦又做了实验,确切证明了中微子的存在。这也是一项与诺贝尔奖擦身而过的成果。



当了4个月的志愿军,任务是考察“原子炮弹”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人用了一种威力非常厉害的炮弹。我国怀疑是原子炮。中央领导找到王淦昌,问他愿不愿意去做战场上确认一下?王淦昌一点没有犹豫,带了三个年轻人,组成一个小组,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探测放射性的记数器,穿上军服就去了朝鲜战场前线。一测量发现没有放射性,他就判断这不是原子弹,可能只是一种气浪弹。

1984年,王淦昌(右)参观德国加兴等离子体研究所

50岁听研讨会太专注,从沙发坐到地毯上


王淦昌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时,开始致力于对宇宙线的研究。在他的领导下,在云南的落雪山建了一个宇宙线实验室,在那儿探测宇宙线位置。国外的科学家看到他们测的一些东西,就评价中国的实验物理学在这儿生根。

后来他为做核武器离开这个领域之前,召集他的学生一块儿开了一个研讨会。他那时候已经50多岁了。学生们年轻的、中年的、老年的,大家坐到一块儿,谁都可以上台去讲讲自己的想法。王淦昌非常专注地听、看、想问题,不由自主地就坐到地毯上去了,自己却毫无知觉。旁人一看,我们的老先生怎么坐到地上去了,就赶紧把他搀起来。


王淦昌80岁寿辰做学术报告




苏联学者毕恭毕敬地向他提问题


王淦昌在莫斯科杜布纳时,杜祥琬也在莫斯科上学。杜祥琬上学时看到了一个新闻纪录片,片子里王淦昌在上面讲,苏联学者对王淦昌先生是毕恭毕敬地提问题,这个镜头给杜祥琬留下非常深的印象。因为俄罗斯人自尊心非常强的,那时甚至有点不大看得起中国人。后来杜祥琬在王淦昌的领导下工作,听王淦昌好几次说到“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每次,杜祥琬都会想起纪录片中的那个镜头。


1960年,王淦昌(前排左4)在前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与他领导的研究组成员合影



快60岁时变成一个叫“王京的人


从莫斯科回来,组织找王淦昌谈话,请他参加突破原子弹的工作。从1961年到1978年,长达17年,王淦昌的名字消失了。他本来在国际物理学界是很活跃的。这之后,他改名叫“王京”,其实这个名字也没怎么出现,家里人也不知道他干什么去了,只说知道去出差,不知道去干什么。

就这样,王京成为了中国核武器的奠基人之一。他当时已经快60岁了,还带领大家不分钟点地加班工作。他说咱们干这种事,没有礼拜天,只有星期七。他说星期七的话就被年轻人传开了。


62岁,猫在洞里开展地下核试验


第一次中国的地下核实验是在1969年,当时王淦昌62岁,年过花甲了。由于地下核实验是在它的周围安放很多的探测器,探测到信息以后,把这个信号传出来。为这个测试方法,王淦昌付出了很大的心血。

当时,在一个洞里面做实验,结果他和一些年轻人进去以后,就发现自己带进去的探测器咔咔响。王淦昌看了探测结果,很快就判断山洞里可能有氡气,对人是有损伤的。他为了在保证工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大家受氡气的影响,就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尽量把准备工作在洞外做好。但他自己已经年过花甲了,却不顾个人安危,在洞内做工作时间也是很长的。



79岁提出国家“863”计划


1986年,国家开始转向经济建设,王淦昌已经79岁了。他看到国际上很多技术的进展,看到中国落后很着急。他于是联合四位科学家写了一封信,提出一个建议,说中国要开展高技术研究,要跟踪世界的前沿,要不然中国的差距会拉得更大。1986年3月3号的信,3月5号邓小平就批了,所以有了“863”计划。这是科学家的智慧和国家领导人的战略眼光相结合的产物。“863”计划形成了八个领域。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为什么叫“863”?就因为是1986年3月提出的。



90岁时的思维经验总结


他在90岁的时候,总结了四点思维经验。

第一,跟踪科学前沿,保持思维敏锐。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在做什么工作,我们就不要重复了,我们要分析前沿,想问题,做最新的内容。

第二,独立思考,大胆怀疑。连居里夫妇这么大的科学家都要分析,中子出来了,他没有敢确定,说是γ射线,如果没有这样的怀疑精神,就不会有新的中子。恩格斯说:“我们的后人纠正我们今天的很多错误,他们纠正我们的错误会远远多于我们纠正前人的错误”。我们相信后人会纠正我们今天很多错误的事,这样才可能发展。

第三,实验为源,理论为本。理论为本,是要有理论,要有解释,要能解释这个实验现象,要分析个所以然。

第四,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干什么事都不会非常顺利,一个人如果轻易就没有信心,就会半途而废,这一点对我们今天中国的科技界非常重要,要锲而不舍,不要急功近利。


晚年的王淦昌仍在知识的海洋里孜孜以求



白发之际,亲自给患病的年轻后辈喂香蕉

王淦昌很关怀后辈,1987年,“863”计划启动的时候,王淦昌的学生王乃彦半夜起来上厕所,撞到了门框上,把眼角膜撞掉了。他自己很着急,看不着东西,没法参加科研工作。王老比他还着急,找人给他看病,后来王乃彦眼睛恢复得非常好。

王淦昌还有一个很得意的门生需要换肾,王老就给他找肾源。还有一个年轻的助理研究员得了癌症,白发的王淦昌就坐在学生病床的边上,亲自把香蕉的皮剥了,把香蕉喂到年轻人的嘴里吃。


省吃俭用,两次为国捐款


从德国回国以后,1936年到1950年,王淦昌一直在大学教书,没多少钱,他夫人又是一个家庭妇女,没收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他把夫人的嫁妆,金银首饰、铜板,值钱的捐了十几斤。但其实,那时候他的家庭生活已经很困难了,他就在那时候得了肺结核,吃的也不好,营养很差。

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经济困难,天灾人祸,王淦昌一家四五个孩子,连填饱肚子都很困难了。那时候他在莫斯科工作。当时他把节省下来的14万老卢布,折合起来大概是1.4万新卢布,都捐给大使馆,支援国家建设。


王淦昌与家人在一起



不尽的结尾

王淦昌的故事,和他几十年的成就,讲是讲不完的。虽然他的成就都已经是过去,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却一直在人们的心中。

爱因斯坦悼念居里夫人时曾说过一句话:“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王淦昌就是这样的人。



(摘编自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著作《写在科学边上》,科学出版社,2019。摘编时有删节。)


策划:杨金凤
编辑:余诗君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